Labels

果菜 (13) 根莖蔬菜 (6) 野菜 (6) 油脂 (5) 葉菜 (5) 香草 (5) 菌菇 (3) 香辛料 (3) 糧食 (2)

Labels

Sunday, December 8, 2013

苦蕨


瓦氏鳳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Ag.)屬於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宿根性多年生蕨類,本省全境低
海拔至中海拔山區之樹林內、林緣或路旁空曠陰濕處常可看見,葉形優美具觀賞性,根部有
水土保持的作用,嫩芽可食用,味苦一般也稱為「苦蕨」,葉形三叉狀羽裂,也有人叫它三腳
柱。瓦氏鳳尾蕨莖短直立或斜上生長,密被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基部具鱗片,葉片圓形,
掌狀複葉,二回羽狀深裂,葉脈網狀,地生,生長在林緣或空曠的潮濕環境。葉長可達 220
公分,比人還高。唯此蕨多生長在海拔300 至 1000 公尺左右山區,採摘不易,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是研究平地栽培的可行性,經過二年的觀察試種結果如下。
瓦氏鳳尾蕨在其長橫走莖的葉柄生長處附近於冬春之際可以長出 1 至多個不定芽眼 (圖
1),待根長出之後逐漸長出新葉形成附著在原植株上的新植株(圖 2),約 1年的時間可將其分
開之後種植可獨立成一新植株。由野地取回摘自高大植株內的分株苗或幼孢子體直接定植不
易成活,容易失水枯死,應在原生地先假植在軟盆 1 至 2 個月,待種苗成活長出新葉後再移
植到平地種植為宜(圖 3)。
二、 孢子繁殖法
由高大植株成熟葉片取得之孢子撒在裝濕水草的保鮮盒內,放置於微光處,約半年的時
間可清晰看到成熟配子體,接近 1 年的時間可看到初生幼孢子體,待其長到約 3 公分 3-4 片
葉的幼孢子體時(圖 4)將其移出假植於35 格穴盤約 1 年的時間方可移植到田間。
栽培方法
瓦氏鳳尾蕨平地栽培以畦作為宜,適當行株距為120 公分×120 公分,一畦種植二行為宜,
採收及去除老葉可於畦溝作業,儘量不要傷害葉柄及葉片。在 80%遮蔭下配合自動噴灌設施,
定植一年後植株可由60 公分長至 100 公分以上,且長出正常新芽。栽培時於畦面施用樹皮堆
肥或昌牧有機質肥料,每2-3 個月每公頃施用500 公斤,新芽可以長得又粗又大,新芽抽出 5
公分左右為採收適期,新芽抽長至葉片展開前都可以採收幼嫩部位食用,甚具經濟栽培價值。
栽培期間遇乾旱,可以早晚各給予一次噴灌,惟不宜以溝灌給水,在浸水的狀況下,植株容
易衰敗。
結 語
瓦氏鳳尾蕨在花蓮地區是阿美族及泰雅族人長久以來食用的野菜,據調查台東魯凱族人
也以其嫩葉作蔬菜食用,花蓮地區的美崙市場、重慶市場及黃昏市場等傳統市場每天都可以
看到原住民從山上野生採收下來販售的嫩芽,多年來零售價每台斤 50-80 元間,還蠻受消費
者喜愛。瓦氏鳳尾蕨嫩芽味苦,通常的食用方法是先將嫩芽水煮過後泡冷水,隔日再炒食或
與排骨一起以小火燉2-3 小時,口感佳,值得推廣種植,讓更多消費者得以享受到其美味。

苦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